摘要:故许多学者认为,简文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普遍的人性论。 ...
文化、情感或境遇都形成特殊化的有我之思。
释阐性道,性道之中,包天人二道。解释无极太极与性命的关系、人与禽兽的关系:性,即无极。
听龙元祖一席话,段正元从明白道有如此能力,于是发愿拜师学道。孔子只言易有太极,盖浑理与气言之,俾学易者,得以尽性至命。将刘氏之书,三思而行之,尊师重道。后来段正元经常讲天元正午,大道宏开即源于此。盖圣人之道,虚实环生,先后一贯,得其道而用之于外谓外王,用之于内谓内圣。
第二天向兄长略作托付,便急急去老君山方向为母求医。坤命动,动极而静,地之性也。我自学道后,即知我之前程。
《大学古本质言》乾坤性命,人得以生,性命统于一元,一元即是太极。无极老祖鸿钧在早期道教并没有出现,后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。昔释迦牟尼佛,见了本来,尚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独言太极,已尽矣至矣。
年纪稍长,段正元也常思索人生。汉代考据,宋世理学,皆系研究儒道之文章,而性与天道,终不得其门而入。
段正元因此立志随龙元祖学医。吾自阐道以还,深明大学之道,宜古宜今,宜中宜外,贯三教,统百家,萃群真之妙,为万教之纲。儒家主人道,踏实一切者,皆三教之权智出。我有一亲戚从颜师之前,借贷则应。
而此道的核心则是中庸之道,即尧舜以来允执其中,允执厥中的中道。你既见了本来,常将三宝练成一贯,将凡躯视作衣服,任何事业,皆可达到目的也。对于为母治病,道遇龙元祖,段正元在《正元日记》中有详细记载,后来在不同场合的讲学论道时也时有提及、补充,说明是他生命中的奇遇,人生道路的一个标识。这说明段正元的学说虽然受到刘门影响,但他的基本思想主要是龙元祖传给他的,在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上高于刘门。
天地之外,气有涯而理无涯,无极者,至理也。段正元天性纯诚,孝敬老人,尊重兄长。
老君山,据明嘉靖《四川总志·荣县》记载:此山原名荣德山,在荣县东北四十二里。在后天言之,为名名名。
《大学》在‘明明德一节,即儒家穷理尽性至命之实功,内圣外王厥中之实学,先天之道也。故为全书纲领,其‘知止一节,乃儒门之心传,至善之窍妙,炼凡身、了凡命,后天之法也。段家历代耕读传家,道德为本。其开首不标子曰或孔子曰,足以证之。这一段对话可以看出,龙元祖向段正元区分了学道与与士农工商的区别,学道有大道和小道的区别。如此之类所志者小,所成者小,所得者小,所收之效果亦小,故为小道。
本文试图对段正元的学说思想渊源问题进行探析,以抛砖引玉,深化对段正元与道德学社的研究。大学之道,教人日明明其德而体察人情,以博其理。
老君山现在就是四川威远县老君风景区。尽尔天识,何得半途而废,自诩洋洋也。
初学似不易明,然上达必须下学,言行动静,务要踏实认真,即于日用伦常之中,合天人一贯之道,集义生气,性命双修,日新又新,德至而道自凝矣。应立师道之义,自在其中。
即令办的完善,只能保全一己之身心性命。自先天言之,为道道道。并亲传亲授大道,讲日月往来不息之道,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,万物生生不已,万殊仍归一本。我怀抱大道,行尽天涯,无人可以付托,尔愿学之,吾即授尔。
即或偶有参差,亦知那是此一时,彼一时或对特殊之人,或为特殊之事。太极生阴阳,阴阳分天地,天地生人物。
设有旁人将他唤醒,眼已睁,心已明,在青天白日之中,谁肯行那无聊举动,作那无礼行为。亲民是仁,佛家之事,在普渡众生。
明心见性后,他明白人生如一段旅程,生不足为喜,死不足为尤。讲天地,阴阳,凶吉,消长,祸福存亡,成败得失,万物生长收藏,各种道法并行之妙用皆尽传授,然后,命段正元在此闭关修炼。
自从颜师以后,一毛不拔。在后来的发展中,刘沅的后代,把刘沅思想往宗教化发展了,形成了刘门派。每周公开讲解四书五经,所讲内容皆由性分中发出,有问必答,百讲不穷,共讲123周。子须发大行愿,中立不倚,死守善道,予有厚望焉。
一天忙完回家,见母卧病在床,即刻请医来家诊治。师尊说子进士翰林,驾父上,孝何在?他说扬名显亲。
纵无大过,而天神不收,地神不纳,仍是作一灵鬼而已。后来遇见龙元祖也教他不要读书,不立文字:忆初从龙元祖时,即教我莫读书写字,凡事从心性中流露出来,方足与千圣万圣,同归一化。
这把《大学》三纲对应于智仁勇三达德和儒释道三教,最后得出结论:三教合源是合于道,三教分派是分于教。所谓知止者,即系收已放之心,入虚灵之舍,基命宥密,止而不迁,万念浑忘,定矣。